通假字有哪些例子
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现象,指的是在特定的文献中,由于某些字的书写错误或读音相近,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。以下是一些通假字的例子:
案 通“按”,审察,察看。例如: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罢 通“疲”,疲劳。例如: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。(《论积贮疏》)
倍 通“背”,违背。例如: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。(《鸿门宴》)
颁 通“斑”,头发花白。例如: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板 通“版”,字版。例如: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(《活板》)
被 通“披”,穿着。例如:屈原至于江滨,被发行吟泽畔。(《屈原列传》)
辟 通“避”,躲避。例如: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雨也。(《崤之战》)
弊 通“敝”,困乏,衰败。例如:出师表。(《出师表》)
不 通“否”,不。例如:师说。(《师说》)
材 通“才”,才能。例如:食之不能尽其材。(《马说》)
裁 通“才”,刚刚。例如:手裁举,则又超忽而跃。(《促织》)
雠 通“仇”,仇敌,仇人。例如:成五采,此天子气也。(《鸿门宴》)
这些例子展示了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的广泛应用,它们帮助古人更流畅地表达思想,同时也给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。需要注意的是,通假字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,通常音同或音近的字会被用来代替本字。